天山網訊(記者潘瑞雄報道)“兵團的團場建設得真美,一點不比內地的城鎮差!”“沒想到團場職工住的房子比我們住的房子還漂亮!”“四十七團的老兵和團場的職工真是太偉大了,他們在大漠深處創造了奇肌”……7 月1 日,由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9 家中央媒體組成的中央媒體採訪團來到位於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的十四師四十七團採訪,記者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不時發出由衷的感慨。
  當日,採訪團的記者們先後參觀了四十七團二連社區、屯墾戍邊紀念館、四十七團敬老院。每到一處,記者們總是耐心地聽完團場負責人介紹,然後拿出錄音筆、照相機、筆記本,迅速展開采訪活動,圍著採訪人物詢問,生怕錯過每一個細節。
  “這是我第一次來兵團團場,四十七團的新聞亮點實在太多了,只可惜我們這次行程時間太短,我要抓緊時間採訪,回去能盡可能全面反映兵團的發展變化。”中央電視臺記者周亞峰說。
  與周亞峰一樣,採訪團中的很多記者都是第一次來到新疆、兵團,通過短短幾天的參觀採訪,記者們對新疆、兵團有了感性的認識。“走遍大江南北,還是新疆最美,這話一點也不假,我們吃了新疆的水果,看了和田的玉器和艾德萊絲綢,今天又來到了大漠邊充滿現代氣息的四十七團,這對我來說絕對是一次一生難忘的採訪經歷。”人民日報社記者陳亞楠說。
  在四十七團二連職工米爾古·阿卜杜拉的家中,看到米爾古·阿卜杜拉住在漂亮的二層小洋樓,家中擺放著彩電、冰箱等家電,記者們便圍著她仔細採訪。
  米爾古·阿卜杜拉滿臉笑容地告訴記者,她家有50 畝地,近年在團場的指導下全部種上了紅棗樹,每年能收入10 萬多元,丈夫阿卜杜喀迪爾·買買提敏買了輛貨車跑運輸,每年能掙七八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團里不僅讓我們增收致富了,還讓我們住進了北京市援建的樓番我們這套110 平方米的小二樓自己只花了十幾萬元,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紅火。”
  米爾古·阿卜杜拉的一席話讓在場的記者們頻頻點頭。
  在四十七團屯墾戍邊紀念館里,記者們沿著紀念館通道邊走邊記,看著兩側記錄著當年四十七團老戰士徒步橫穿塔克拉瑪乾沙漠時的黑白照片,大家仿佛是在歷史的長廊中又一次親身穿越了“死亡之海”。一旁的講解員告訴記者們,這些珍貴的歷史照片不但寄托著四十七團人的愛國情懷,還向世人展示了四十七團的歷史變遷,每年參觀者達數萬人次。
  在四十七團敬老院里,隨著86 歲老戰士楊世福的緩緩敘述,一幅壯烈的場景展現在記者們眼前:一望無際的沙漠,漫天飛舞的黃沙,相互攙扶的士兵衣衫襤褸,嘴唇乾裂,卻又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一步,一步……聽著聽著,記者們的眼中已充滿淚水。
  “難道你們真的沒有動搖過、退縮過嗎”有記者問,楊世福老人頓了頓,堅定地說:“我們受黨的教育,我們相信黨、忠於黨,我們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大沙漠,共產黨人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老人的這番話引起起了在場記者們的熱烈掌聲。
  “如果不到四十七團,沒有親眼看到這裡自然環境的艱苦,沒有親耳傾聽老兵們對當年艱苦歲月的回憶,真的很難體會兵團人的偉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曾偉激動地說。
  “老兵們不僅把自己的青春留在這片土地上,還讓他們的子孫也留在這裡傳承他們的精神,這更讓人感動,希望兵團發展越來越好,職工生活得越來越幸福。”經濟日報社記者李萬祥說。
  “這次四十七團之行既是一次溫暖人心的採訪,也是讓我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洗禮的採訪,我要採寫出真實反映新疆和兵團的新聞稿件,讓更多的人瞭解新疆、瞭解兵團。”新華社記者胡濤說。  (原標題:中央媒體聚焦兵團採訪活動側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i53oicb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